编辑:盘谷医疗
转载请注明出处!
DRG(Diagnosis Related Groups, DRG),是用于衡量医疗服务质量效率以及进行医保支付的一个重要工具。DRG实质上是一种病例组合分类方案,即根据年龄、疾病诊断、合并症、并发症、治疗方式、病症严重程度及转归和资源消耗等因素,将患者分入若干诊断组进行管理的体系。
DRG的全面推进
传统的医院诊疗付费方式是各家医院根据根据医院自身的耗材成本、诊疗成本等进行收费。因此同一种病症,在不同的医院所产生的费用是不同的,甚至差异极大。因此,医保局为了规范收费标准,便要求医院执行DRG或DIP(Big Data Diagnosis-Intervention Packet)分值付费模式。
2019年DRG启动全国性试点,2020年全部试点地区进入实际付费阶段,2021年DRG覆盖工作全面推进。国家医保局发布政策要求,到2025年底,DRG/DIP支付方式覆盖所有符合条件的开展住院服务的医疗机构,基本实现病种、医保基金全覆盖。
由此可见,DRG的全面普及已是必然。那么在DRG标准执行背景下需要具备哪些前提条件呢?要想做到统一的付费标准,便需要做到统一诊疗程序及的成本控制。意味着所有的药品、耗材、设备等均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。
SPD是重要前提
从采购入口来说,当前集采、零差价、两票制等政策推行,已将采购成本进行了有效控制,医疗机构的药品耗材运营从盈利部分转化为成本中心。而SPD服务模式作为过程管控程序,实现了院内药耗的精细化管理。
从采购到配送,从中心库到二级库、三集库,再到科室实现全流程监管。药品及耗材进行一物一码的管理及追溯,实时的配送、补货、换货、退货服务,最大程度降低了院内运营及管理成本。
根据盘谷医疗的实施经验,SPD实施进入医院后,医院管理及配送成本将下降60%~80%,管理及配送效率将提高3~4倍,起到了降本增效的重要作用。因此SPD的建设将成为DRG实施的一项重要基础。尤其是病患集中、药耗消耗体量较大的医院更应重视。
对于医疗机构来说,SPD管理模式使医用耗材仓库外移的同时,场地成本、人力成本、运营成本、资金占用成本将转移至SPD 服务商,并切断了二级经销商与临床的不必要联系,最大程度降低了运营风险、质量风险及廉政风险,提升运营效率。
经过几年的发展与实践,SPD模式已经更加成熟完善,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选择这种降本增效的服务方式。据统计,目前全国已有超过1.2万家医院开展了SPD相关业务。